有些坏人为诋毁新中国前三十年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

2025-03-16 22:16:29 新闻动态

  说起新中国前三十年,的确有些地方能吃得起饭,有些地方吃不上饭。这是事实。现在竟然有些坏人说,这是新中国前三十年两极分化、贫富悬殊的证据。这同样也成为这些坏人诋毁前三十年的理由。这些人简直就是不要脸。

  这两天刚看到一个帖子,里面原话是:“有人说改革开放产生了贫富差距,其实,前三十年也有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,有些地方吃不上饭,而有些地方吃的很饱。这不就是两极分化、贫富悬殊吗?”

  现在的坏人,还有一种说法是:“前三十年,过年能够吃得上饺子的人家,都不是普通人家。”

  新中国前三十年为什么贫困?因为败退台湾的时候,把所有的黄金白银美钞都席卷一空,弄到了台湾。凡是描述民国时期的文艺作品,里面都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情景,那些有钱人之间的交易,动不动就掏出几根金条。电视剧《渗透》里,陈明为了离开沈阳买一张机票,去找行营二处罗处长,问:“我给你十根金条,你把你那张机票卖给我,十根不行,二十根,你要多少根金条都行,只要你把机票卖给我。”结果为了一张机票,两个人两败俱伤,都死了。罗处长被陈明打死,陈明被罗处长打伤,挣扎着去了一家妓院,也死了。

  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,市面上根本看不到什么金条,这些金条哪去了?这都让蒋介石集团卷到了台湾。大陆五六十年代为什么那么贫穷,台湾后来为什么那么富?这不明白着的事吗?

  中国自从1840年战争开始,一百多年来长期处于战乱时期,贫穷带来了战争,战争使国家更加贫弱不堪。新中国是建立在百年战后的一片废墟上。为什么新中国前三十年有的地方能吃饱饭,有些地方吃不饱饭呢?我告诉你们原因。

  为什么有些地方吃得上饭,有些地方吃不上饭呢?这主要是地区差异。土地肥沃的地方,粮食产量高,就吃得上饭;土地贫瘠的地方,粮食产量低,甚至因为土壤不好,粮食干脆没有产量,自然就吃不上饭。

  地多人少的地方,就能吃饱饭,地少人多的地方,就吃不上饭。这既有自然形成的因素,也有历史原因。

  据我所知,新中国前三十年能吃的很好的地方,首先是边疆省区,特别是几个自治区,比如内蒙古自治区、新疆尔自治区、西藏自治区,这一些地方不仅能吃得上饭,而且都能够吃得很好。这是占了人少地多的优势。

  就内蒙古自治区来说,清朝就有河北、山西、陕西等地的人民走西口移民内蒙古的现象。广义的走西口,有两个渠道。一个是从山西北面长城杀虎口移民来到内蒙古包头地区。有些人到了包头以后,发现这里的人也不少,就继续往东移动,就到了呼和浩特市地区。故此,走西口移民的后代,大多数都在呼市、包头、鄂尔多斯一带生活。另一个走西口的渠道,是从河北张家口进入内蒙古。有人也把从从张家口移民到内蒙古的行为称作走东口。

  狭义的走西口,就是从山西北边长城杀虎口进入内蒙古包头、巴彦淖尔盟地区。直到现在,巴盟地区还有专门为纪念走西口移民设立的历史遗迹和纪念馆。

  为什么呼市、包头、鄂尔多斯这一带的人们基本上能吃饱饭呢?这是因为两条河。一条河就是黄河,一条河就是大黑河。河水携带着肥沃的养料,使这一带的土地非常肥沃,粮食亩产高。

  新中国初建的五十年代,上海、南京等大城市有很多战争遗留下来的孤儿。后来,这些孤儿都被政府有组织地送到了内蒙古自治区,有在农区落户的,但大多数都到了牧区,由牧民收养了他们。

  凡是靠近大江大河的地方,土地肥沃,粮食产量高,就吃得起饭。凡是远离江河湖海的地方,土地浇不上水,粮食产量自然就低,甚至干脆不长粮食,自然就吃不饱饭。

  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有一个叫朝号的村子,全村土壤就很差,全是绿豆大小的沙子,粮食产量很低。当年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主政内蒙古时,到这里视察,特批这里可以做炮仗,做炮仗卖钱,到另外的地方换粮食。因此,这里的人家,家家户户都做过炮仗,由于技术不过硬,他们只会做二踢脚,做花袍、烟花的人家很少。

  当然,什么事都有两面性,如果和大河大江靠的太近,也会有不利的地方。比如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南部有些地方,就因为离黄河太近,被黄河水侵蚀得很严重,产生了很多盐碱滩,一到春天,大地回暖,田野上白花花一片,就像下了一场雪,其实就是盐碱。这种土地虽然不怕干旱,但粮食产量也不会太高。特别是生活用水,质量很差,明明是白开水,看起来就像茶水,喝起来又涩又苦又咸,而且越喝越渴,喝多了还肚子胀。

  我们祖籍就是这里的,清朝时走西口到的这里。后来,我父亲工作调动,才到了呼和浩特市东郊我出生的地方。小时候我去过一次祖籍老家,住了几天,由于水土不服,每天闹肚子。这里往北,到察素齐这一带,土壤质量相当的好,粮食产量也高,人们大多数都能吃饱饭。至于呼和浩特市郊区,因为紧靠大黑河,土地黑油油的,粮食产量很高,生产队大多数搞得都不错。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并不低。

  在我出生成长的老家农村,所在的太平庄公社有十三个大队(现在叫村),六十年代时人口超过三千人的大队,就有太平庄、美岱、五路等好几个。这里的农民六十年代时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、缝纫机。

  春节初一到初五这五天内,家家户户都在吃饺子,这是当地民俗。只少我知道,我们这里全公社十三个大队的老百姓都是这样的习俗。只是饺子馅肉大肉少多少有点区别。家境好的,饺子馅肉多一点,黄萝卜、白菜少一点。家境差的,或者家里男孩子多的人家,肉少一点,黄萝卜、白菜多一点。

  另外,在我们当地农村,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做很多炸糕、豆腐、粉条、摊黄儿、绿豆芽,大多数人家还要做红烧肉。我们家人吃肉不多,尤其吃不了肥肉,故此,我们家春节不做红烧肉,因为根本没人吃。我弟弟干脆就不吃肉,包饺子都是素饺子。我从小就不吃肥肉,近几年吃过几次梅菜扣肉,才偶尔吃一点肥肉。

  那些造谣的坏人,你们不会认为这里的老百姓都不是普通人吧?我们若不是普通人,你们认为我们是什么人?你们认为我们是贵族,还是贪官污吏?那时候有贵族和贪官污吏吗?

  经过八十年代以来的计划生育,这里的人口增长幅度不是太大,到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村子的时候,老家农村的人口仍就保持在不到四千人范围以内。2022年冬天,父亲病了,我在村里断断续续待了两个多月。

  村书记兼村主任的,是一个五十多岁非常仁义而且负责任的人,他当初本来竞选的是村书记,因为人缘太好且待人热情,后来换届时竟然始终没换掉,因为村主任始终没特别合适的,乡政府做主,让他村书记、村主任一肩挑,一直干了十七八年。他比我小一茬,和我弟弟同学,知道我父亲病了,每天都要到家里问一下,有没有需要他帮忙的事。我以为他是特别照料我父亲,后来和村里人闲聊才明白,他对村民任何人都这样。因为在村里有些东西不太好买,村民买不到,就给她打电话。不管是谁给他打电话,他只要能办到,一律来者不拒。

  经过了解,我才知道,这些年尽管村里人口流失严重,现在仍然还有非流动人口2200多人。

  我家住六楼,邻居是一对年轻夫妻。小伙子姓贾,小媳妇姓魏。小贾的岳父老魏来看女儿,我们闲聊了起来。因为家里都有小孩子,我们抽烟都是在楼道里抽。

  老魏家原先生活的那个地方,在内蒙古地区来说,就是最贫穷的地方:乌兰察布盟化德县。原因是地处阴山山脉风口地带,当地土壤不好,只要有一点土,就被大风刮走了,剩下的都是沙石。因此,土地不少,就是不长粮食。地区贫穷,农业社选出来的领导也不太负责任,每年夏收秋收以后,粮食里秕糠很多,送公粮的时候,经常达不到标准而被粮站拒收或退回。

  由老魏的讲述,让我想起当年焦裕禄主政的河南兰考县。兰考县的贫穷,就是地处黑风口造成的荒漠化。

  我说一下我们老家农村生产队的情况。我们村八个生产队,我们是二队。二队队长叫孙万财,从我六十年代初期记事时起,小队队长一直是这个人,至少二十年没动过。这个孙队长之所以被选为队长以后,多年没有再选别人,是因为人家的确很有头脑,也很有种地经验。哪一年是什么年,水浇地应该种什么,旱地应该种什么,轮耕地应该种什么,都是他一个人琢磨。事实上,每年的粮食收成都像他事先设想的那样,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。

  那时的土地,依照国家规定,粗粮七成,细粮三成。也就是说,一百亩土地,必须种七十亩粗粮,三十亩细粮。我们这里的细粮只有一种,就是小麦。种植的粗粮可就多了,莜麦、玉米、高粱、黍子、糜子、胡麻和各种豆子。

  另外,这个小队队长还有一个绝活,只要两只手在后脊梁上抓起一只羊,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出一只羊能杀出多少斤肉,多少斤骨头。

  每年从夏收开始,生产队就会在村子附近找一块地方,用碾子碾平,用石头压光,作为场面,有些地方叫打谷场。

  第一,庄稼拉到打谷场里,社员们把庄稼摊开,晾晒干了,让马拉着石碾子在庄稼秸秆上跑。嗮干的庄稼,经过石碾子压了无数遍以后,粮食颗粒会脱离秸秆。

  第二,要扬场。就是把庄稼秸秆挑出来,剩下的粮食颗粒,用木锨迎着风抛洒在空中,粮食重,堆在一起,里面的秕糠轻,会随风堆在另一处。

  第三,扬场以后的粮食,里面仍然携带着比较重的秕糠,再用扇车加工过滤一次。

  经过这三道工序得到的粮食,是非常干净的。社员们分回这种粮食以后,基本不用如何正确地处理,只需要在大锅中放上水,淘洗一遍,就可以送到生产队的面粉加工厂,加工成可以食用的面粉了。

  邻居小伙子的岳父老魏听我这么说,他摇摇头说:“我们当年在生产队分到的粮食,哪有那么干净?几乎是一半粮食一半糠。”

  我说:“那你们这种粮食,生产队队长就不管?我们当时的生产队队长,那可是非常厉害的。谁要把粮食弄成一半是糠一半是粮食,队长得把那些社员骂死。我当年也参加过生产队劳动,常常看到生产队队长骂人,骂得可难听了。因此,我们分到的粮食,非常干净,你看到现在超市卖的那些粮食,和我们生产队处理过的粮食是一样的干净。你就是想找出粮食里面的糠都难。”

  老魏摇摇头:“我们分到的粮食哪能达到那样的水平?可能是粮食太少了,秕糠多一点,显得粮食多一点,否则,感觉粮食就更少了吧?这也许是小队队长们故意这么做的,以显示他的能力。”

  在新中国前三十年,毋庸置疑,有很多地方的确有人吃不上饭,但是,如果每个人只在原地等着吃饭,饿死活该。我讲一个故事,你们就明白了。

  在内蒙古自治区,大多数地区都基本能吃上饭,但并不是内蒙古所有地方都能吃饱饭。在内蒙古自治区,有一个特别贫穷的地方,叫乌兰察布盟。在乌兰察布盟商都县,由于土地贫瘠,粮食不够吃。有一个年轻人叫二后生,因为当地贫穷,在那个年代一直吃不饱饭,他早早就出来唱二人台要饭了。主要的目标是呼和浩特市、包头、鄂尔多斯和山西省大同市。后来,他犯了一点男女关系错误,被歹徒挖了两个眼珠,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盲人。即使如此,他从来就没抱怨过社会不公,一直在呼市、包头一线卖唱挣钱。遇到有的人家红白喜事,他也给人家唱喜歌、丧词,非常受欢迎。

  你们可以想想,假如被挖了眼珠的二后生在家乡商都县待着不动,肯定得饿死。可是他并没那么做。后来这些每天嚷嚷吃不上饭的人,有几个是盲人?你们大睁着两只眼睛,呆在原地不动,硬等着饿肚子,能吃上饭吗?你们和被挖了眼珠子的二后生比一比,你们不觉得脸红吗?

  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,在自然灾害面前,家里饿死好几个人,他假如没有出来周游四方,恐怕也得饿死。现在这些坏人,当地吃不上饭,连出来要饭都懒得做,饿死不是活该吗?人挪活、树挪死的道理难道不懂吗?同样,现在社会发展了,你假如懒得不想动弹,不是照样也得饿死吗?

  现在的贫富差距,是因为分配制度不合理和制度设计漏洞造成的。过去能不能吃上饭,是地区差异造成的。完全是两码事。非要把前三十年以“能不能吃上饭”作为贫富悬殊、两极分化的依据,不是蠢就是坏,或者就是没安好心。

  新中国前三十年,既没有贪官污吏,也不存在资本家,怎么会有两极分化?怎么会有贫富悬殊?

  说实话,我很怀念那个清平的年代,民风纯真,人人和蔼可亲,没有人算计别人,国家政策偏向最底层老百姓,生活没有一点压力。有钱没钱,都能上学。有钱没钱,都能看病。有钱没钱,都能住房。

  有些坏人说:凡是怀念当时的人,不是干部,就是小队队长,大队领导。说这种话的人,胡扯得都不在点上。

  我告诉你,那时候的大队领导、小队队长,都是老百姓选出来的能人。他们能在那时候生活得非常滋润,现在这个社会,他们的生活一定比你们这些胡言乱语的坏人强万倍。

  我一个同学,他父亲在生产队时期,当了二十年小队队长,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,改革开放以后,他很早就出来经商了。他在当地一个大市场里卖中药材,后来在呼和浩特市这个小城市开了好几家分店,每天至少收入好几万元,把一儿一女全都送到美国日本留学,现在都回国就业了。

  一次吃饭,他告诉我,在两次疫情期间,他卖药的钱,数得他全家人双手都发僵了,后来看着钱太多,他心里都有点害怕。跟老婆商量,他说每天收入这么多钱,心里有点不踏实。老婆当即说:“钱再多,也挣不完,你如果心里不踏实,咱就关门休息,这种心里不踏实的钱,咱不挣了。”在每天哗哗数钱的时候,他关了所有的药店,到农村老家休息了。

  在两个孩子在美国日本留学期间,他每年需要给两个孩子支付的费用至少在三四十万元。在九十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即使现在,很多人家都拿不出来这么大的数目供养儿女。我问问你们这些诋毁新中国前三十年、给前三十年造谣的坏人,像这个生产队队长的后代,你们有他一半的本事吗?

  小编用朴实的语言再现了三十年前的情形。[赞][赞][赞][赞][赞][赞][赞][赞][赞][赞][赞][赞][赞]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